文: TSUKIMI JAPAN 月見日本
最後更新: 2025/SEP/14

抹茶顏色崇拜症:你喝的是茶,還是色卡?

(單看第一張相片,你覺得是什麼等級的抹茶?低級/入門/高級?──答案將在文中揭曉)

近年來,出現了一股抹茶風潮:「抹茶顏色崇拜症」(Matcha Colour Worship)*
有人選茶,單以顏色判斷品質,不喝一口,先比較色卡。夠深綠?✔️。沒有PANTONE 2273C的色?❌。

於是我們常看到這樣的評論:
「這款抹茶顏色不夠深,不行!」/「這麼亮的綠,一定很高級!」

 

問題是─真的是這樣嗎?

在這股風潮下,部分日本廠家與海外商家看準心理,紛紛推出色澤驚豔、卻缺乏實質內涵的「抹茶」**

 

1. 色彩與品質: 綠得發亮,就一定高級嗎?

抹茶的顏色,固然受產地、品種、樹齡、採摘期、栽培方式和研磨方式等影響,但它從來不是唯一的品質指標。

一些極深或極亮的綠色,可能來自大量遮光栽培、特定品種。甚至是經過「特殊處理」(包括不光明正大的方法),結果是:外觀出色,味道與香氣卻空乏。

A小姐買了一款極深綠的抹茶,結果沖泡後滿口苦澀;B先生買了一款顏色普通的抹茶,卻驚喜於甘甜與鮮味。」

反過來說,有些「正常綠」的抹茶,香氣濃郁、茶湯層次豐富,甘甜與鮮味交織。只是因為少了「視覺衝擊」,就被嫌棄實在冤枉。

 

2. 相片的魔法: 為什麼網上比你家裡的綠?

別忘了,你在網上看到的許多抹茶粉末、飲品或甜品相片,都是攝影棚裡的產物。

抹茶商品在專業燈光與後期調色的加持下,自然比你家中看到的不同。

再加上螢幕顯示差異與個人視覺感知,每個人眼中的「抹茶綠」本就不盡相同。

 

3. 光線的魔法: 黃燈下的茶,真的變普通?

一打開包裝,在室內燈光下看到抹茶不夠「理想綠」,就立刻懷疑品質。

其實,光線對顏色的影響非常大。自然光下的綠,與常見人造光下的綠,往往完全不同。

我們做過一個小實驗:將福岡產的高級抹茶,分別在自然日光與室內黃光下拍攝。(第一張相片) 結果─大部分誤認為是「入門抹茶」,甚至有部分判為「低級抹茶」。
但事實是:這兩張相片來自同一款高級抹茶

由此可見,單看相片或在光線因素下,難以直接斷定抹茶品質。***

自然日光下拍攝

 

4. 認知偏差: 社群世代的「抹茶濾鏡」

在社交媒體上,視覺往往比味覺更容易被放大。

許多品牌或KOL為了「打卡效果」,追求能拍出「最深最綠」的抹茶款式。於是宣傳的重點成了「濃、綠、打卡漂亮」,而非茶的本質。

結果,消費者潛移默化地以為:只有這種綠才是好抹茶。

但要記住:顏色可以造假,味道才相對難以欺騙。

延伸閱讀: 抹茶顏色之謎(烘焙上)

https://www.tsukimixjapan.com/blog/posts/matcha-colour-baking
 

5. 味覺才是抹茶的靈魂

抹茶的價值,本質上在於它的「鮮味」(umami)、甘味、苦澀味的繁雜性與持續性,和香氣的豐富性。

若僅憑顏色斷定品質,往往錯過許多真正值得細品的好茶。

 

給「顏色迷」的小建議

顏色當然可以是作為個人喜好指標之一,如果想透過顏色判斷抹茶,可先把黃色的淘汰。

但別停留在視覺判斷,下次品嚐抹茶時,請試試這個方法:

  1.  先聞粉末的香氣,再沖泡後聞茶湯香氣,有沒有像海苔、甘甜等宜人香氣?
  2.  品嚐時,感受茶湯在口腔的感覺,是否留下愉快的餘韻?

若這些都能打動你,那麼顏色不夠深,又有什麼關係?

 

結語
抹茶是農作物,不是印刷墨水。顏色可以作為參考,但絕不是唯一標準。

當你放下「顏色執念」,你會發現: 真正的好抹茶,不一定是最深色的那碗,而是能在你心裡留下餘韻的那一碗。

 

 

*在未曾飲用該抹茶前,以顏色斷定抹茶品質。認為抹茶一定要極亮綠或極深綠才是好抹茶。

**嚴格來說,那些「僅有顏色出眾」的,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抹茶。

***茶葉是來自大自然,我們傾於使用自然日光試茶及拍攝。